今天的讀書會蔡穎卿老師以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為主體並串連中國民國初年幾位作家的書,老師想要讓我們從裡面看到中國父母愛的形象,希望大家從裡面尋找親子的教養並鼓勵我們從生活裡寫自己的故事
這次串連的書有:林徽音文集、童年憶往、聽楊絳談往事
並環繞著這幾本書裡所提出的議題(書中並沒有清楚的說明,是老師自己看到的),跟大家談:
滿意與憂慮
言教與慈愛
身教與期待
在這幾本書中看到很多這些父母表達出對孩子的滿意,憂慮則是老師自己加的,她想從這些滿意中對照今日的問題--憂慮
老師問我們:現在的父母憂不憂慮?從每位媽媽都用力的點頭就可想而知了!
看看那時的父母親如何執行言教與慈愛?用他們的努力、道德、熱情執行的身教與期待
這當中從來沒有一個父母是把一個觀念積極的告訴大家然後我們可以從裡面分享一些...
老師告訴我們:教養從來不是一個方法的問題,從別人的故事裡看到人家是怎麼教養孩子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你方法,沒有一個人可以告訴你方法。因為他不能深入你的生活裡,就算今天我們的集會討論,我知道的東西也只是妳們的部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去讀別人的故事,在這故事裡面尋找什麼是真正的愛跟教養!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很有收穫,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
之後,便逐一介紹這幾本書的內容,唸了林徽音在戰亂的旅途中寫給女兒的信、梁啟超寫給兒子、女兒的信給大家聽(現在的父母好像不太會寫信給小孩><可能因為通訊太方便,每個人都有手機)
從林徽音的信中完全看不到一個愛字,但字裡行間全是母親的牽掛,而且居然還為了她的小小孩畫了一篇地圖,告訴孩子她的行程(真的很有耐心,想知道信的內容可以找林徽音文集來看)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把我沒有時間、我工作很忙,最為無法深度關懷孩子的藉口,可是我們仔細想想,現在的方便性比起以前好很多,有很多新的電器設備可以使用….每一位母親所能給孩子的不過是自己最好的,而不是要做到什麼樣的標準
從粱啟超給兒子、女兒的信中可以知道,在100年前的中國居然有這麼溫柔的父親、尊重孩子的父親,用最好的語言、方式說了心中想說的話,他的擔心、他的愛,如果將近100年前的中國父親都能如此,為什麼今天的我們不能(現在的父母似乎都不講心中想說的話,孩子應該覺得很困擾吧)?
老師講了一段親身經驗的小故事:
她曾在百貨公司的電梯中遇到一對母子,孩子大概是高中,故事應該是孩子生病,媽媽帶孩子看完醫生。
媽媽說:不痛了吧?
孩子:不痛了!
媽媽:那是懶喔,不是病吧!
其實,這位媽媽心中認為孩子不上學是不應該的,但是沒有講出心裡的話,反而用這麼難聽的字眼,這樣只會讓問題越來越複雜
反觀100年前中國的父母是如何與孩子對話的呢?以下摘錄一段梁啟超先生寫給女兒的信,以增進大家的了解。
梁啟超先生的第六個孩子、女兒梁思庄是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在進入大學前梁啟超曾以他的遠見卓識看到生物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於是建議她學習現在生物學,但思庄對生物學沒有興趣,她把苦惱告訴二哥思成,梁啟超知道後立刻寫信給女兒。
庄庄:
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生物學,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妳離開我很久,妳的思想近來發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妳的意,妳應該自己體察做主,用姐姐哥哥當顧問,不比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妳的志學之路,所以趕緊寫這封信,無論妳多忙,請妳一定要給我回信,這樣我才會安心。
梁啟超先生用的語言是考慮到對方的語言,且把心中所想講的話完全表達….
我們用什麼方式跟孩子說話,孩子就會以什麼方式回饋或學習,所以用好的說話方式跟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
之後,老師要我們分享與孩子溝通上遇到的問題或想法,並要我說說與3歲孩子溝通有什麼樣的看法,我覺得自己講的並不好(沒做到上週跟老師的約定,不讓語言散漫),所以,會後寫了封信給老師…
今天的心得:
從別人的故事中學教養,跟孩子好好說話,給孩子的是我所能給的最好的,不用跟別人比較....
留言列表